牙周病治療初期,常採用非手術療法以控制感染與減少牙齦發炎。其中,牙根整平是一種重要手段,透過牙醫師使用專業器械清除牙根表面的牙菌斑與結石,並將粗糙的牙根表面磨平,使牙齦能重新附著於牙根,減少牙周袋深度,降低細菌滋生環境。牙根整平適合於中度牙周病患者,特別是牙周袋深度在3到6毫米之間,能有效改善牙周組織健康。
抗生素療法則用於協助控制牙周感染,根據患者病情,抗生素可局部塗抹於牙周袋中,或以口服方式全身治療。局部抗生素可直接作用於感染區域,提高藥效濃度,減少對全身的影響;口服抗生素則適合感染範圍較大或細菌繁殖嚴重的情況。抗生素常與牙根整平合併使用,雙管齊下加強控制細菌,減輕炎症反應。
這兩種初階療法能有效延緩病程惡化,維持牙齦健康,並為日後可能需要的手術治療奠定良好基礎。患者配合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將更有助於治療成效。
牙周病的形成與飲食息息相關。當食物中含糖量高,特別是常吃甜食、喝含糖飲料時,會使口腔內的細菌大量繁殖,產生酸性物質破壞牙齦與牙周組織。而缺乏攝取維他命C、D與鈣質,也會降低牙齦的修復能力,使發炎情形難以改善。飲食過於精緻或軟爛,會減少牙齒與牙齦的正常咀嚼刺激,導致牙周支持組織退化。
在接受牙周病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醃漬物與高鹽分食品,以免造成牙齦紅腫與不適。過硬或黏性食物,如牛軋糖、炸物、堅果,也容易卡在牙縫,引發細菌感染。治療後初期則建議以溫和、易咀嚼的食物為主,例如蒸煮過的蔬菜與魚肉。
作息方面,應避免熬夜與長期壓力累積,因為身體的免疫力與修復力會受到影響,讓牙周病反覆發作。養成固定睡眠時間與適度運動的習慣,並每日進行正確刷牙與使用牙線,才能從生活中真正建立防治牙周病的長期機制。
牙周病的治療是循序漸進的,並非一次性處理可解決所有問題。在最初期,也就是牙齦輕微紅腫出血時,牙醫會建議進行基礎洗牙,也稱為專業洗牙,主要針對牙齦線以上的牙菌斑與牙結石進行清除,通常每半年進行一次,可有效預防病情惡化。
若牙齦與齒槽骨之間形成了超過3mm的牙周囊袋,並有深層結石與細菌侵襲,則進入第二階段治療:深層牙周刮除(Scaling and Root Planing)。這一階段需要局部麻醉,由牙醫利用專用器械伸入牙齦下,清除附著在牙根表面的硬化結石與毒素,並進行牙根整平,以減少細菌再附著的機會。此治療分區域進行,並須數次回診以完成全口處理。
當牙周組織破壞嚴重,形成深層囊袋或齒槽骨吸收明顯,則可能需進入牙周手術階段,包括翻瓣手術,讓牙醫得以在視野清楚的情況下進行完整刮除與修復處置。不同等級的治療對應不同病情階段,協助患者穩定牙周健康、延長牙齒壽命。
牙周病的治療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為不同階段,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洗牙、深層刮除以及牙周手術。洗牙主要用於初期牙周病患者,透過超音波或手動器械去除牙齦表面的牙菌斑與牙結石,減少細菌刺激,幫助牙齦恢復健康。這階段著重於控制牙齦發炎,避免病情惡化。
當牙周病進展,形成深度牙周袋時,單純洗牙已無法清除藏於牙根表面的牙結石與感染組織,此時需要進行深層刮除與牙根整平。這項治療在局部麻醉下完成,牙醫會掀開牙齦,徹底清除深層感染,並將牙根表面磨平,促進牙齦重新附著並減少細菌藏匿空間。適用於中度至重度牙周病患者,能有效控制感染與牙周破壞。
對於嚴重牙周病伴隨骨質流失或牙齒動搖明顯者,則需進行牙周手術。手術目標是清除感染組織,重建牙周支持結構,有時會搭配骨移植或引導骨再生術,幫助骨質恢復並提升牙齒穩定性。此階段的治療較具侵入性,需要患者配合術後保養與定期回診,以確保治療效果持續。
牙周病是由口腔內細菌感染引起的牙齦及牙周組織炎症,初期症狀常被忽視,卻是防範嚴重損害的關鍵。最常見的早期徵兆是牙齦出血,尤其在刷牙或使用牙線時出現血跡,代表牙齦已經發炎。若牙齦常常腫脹、紅紅的,也可能是牙周病正在發展。
除了出血,口臭也是牙周病的重要警訊之一。因牙齦發炎和細菌堆積,會產生不易消除的異味,這種持續口臭不同於單純食物氣味,往往提醒口腔內有潛在問題。更嚴重的情況是牙齒搖晃,這代表牙齦和牙槽骨已受到破壞,牙齒支持力降低,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牙齒脫落。
面對這些初期症狀,最好盡快尋求牙醫的專業協助。牙醫會針對牙齦狀況進行檢查,並透過潔牙、牙周刮治等療程去除牙結石和感染源,減輕炎症。若病情較嚴重,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手術或深層治療。定期口腔檢查與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預防牙周病惡化的關鍵。及早發現與治療,能有效維護牙齒健康,避免後續複雜的牙科問題。
完成牙周病治療後的前三個月被視為維持成果的關鍵時期。此階段應建立更嚴謹的居家清潔習慣,包括早晚使用軟毛牙刷配合正確刷牙技巧,將重點放在牙齦邊緣與牙齒接縫處的清潔。特別建議使用含氟抗菌成分的牙膏,以降低細菌再次滋生的風險。
除了刷牙外,牙線與牙間刷的使用也應每日執行,針對後牙區的牙縫與難以清潔的死角做加強。部分患者會因牙齦萎縮而產生明顯牙縫,此時可選擇適當大小的牙間刷搭配輕柔手法深入清理,避免食物殘渣造成局部發炎。
追蹤檢查方面,應依照牙醫師建議安排每三至四個月的定期回診,進行牙周袋深度量測與牙齦健康評估。此階段的回診不僅能發現復發前兆,也能進行深層洗牙或局部消炎處置。若出現牙齦紅腫、刷牙出血等異常,應即刻告知牙醫,以防小問題再次擴大成牙周病的復發源。透過自律與醫療的雙重配合,才能長期穩定牙齒支持結構。
牙周病進入中重度階段時,常需考慮手術治療以控制感染與恢復牙周組織功能。牙齦翻瓣術是一種透過切開牙齦,將牙齦瓣翻起以暴露牙根和骨頭的手術。此方式適用於牙周袋深度超過5毫米且保守治療無效者,能直接清除牙結石與感染組織,促進牙齦重新附著。術後可能會出現牙齦退縮與牙根敏感,但能有效改善牙周袋環境。
骨整形成術主要針對因牙周炎導致骨頭不規則破壞或骨刺形成的情況。手術中會修整骨面,使骨骼恢復較平滑的結構,以利牙齒周圍組織穩定。這類手術適用於骨缺損不過於嚴重且牙齒尚具保存價值的患者。手術風險包括術後腫脹、疼痛,甚至骨吸收及牙齒穩定度下降。吸煙及系統性疾病患者尤其需謹慎評估,因為其恢復較慢且感染風險較高。
兩種手術均需由專業牙周病醫師評估患者牙周狀況、整體健康及生活習慣來決定。術後配合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定期回診,是維持治療成效的關鍵。